行业新闻

AG尊龙凯时长沙非遗 石雕(菊花石雕)

2023-12-18 09:25:5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AG尊龙凯时石雕创作一般在大理石、花岗岩、青石、砂石等天然石质材料上进行,在此过程中需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等一系列纯熟的民间雕刻技法。由于这些石质材料得诸自然,能够长期保存,因此石雕技艺多用来制作大型雕塑和装饰性雕塑。

  按照用途,石雕制品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建筑构件和装饰品,如台基、牌坊、石狮等;二是像,如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的造像等;三是既可欣赏又具实用性的生活用品,如案头摆件、砚台等。

  传统石雕以斧、锤、凿等为工具,近代开始采用甘油火药及简单机械等一些较为先进的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石雕工艺日臻完善,相关制品作为独特的商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别具艺术魅力。

  菊花石,是一种珍贵的天然石材,生成于距今约2.7亿年前的二叠纪早期,学名为“黑灰色泥灰岩”,是浏阳独有的工艺美术原料矿产,产于浏阳河永和镇地段河床下层。

  菊花石色泽呈灰色或灰黑色,上面显现着一朵朵天然生成的菊花状白色花纹,其花纹洁白晶莹,奇趣天成。花纹是立体的,在任何一个侧面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菊花。这一奇特的花石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当地群众称它为“石菊花”,并把产石的河段叫为“菊溪”。

  据地质学家考察,浏阳菊花石是一种以燧石结构为核心的碳酸钙集合体。其花萼部分是坚硬的硅质燧石,花瓣部分是碳酸钙沿石灰岩裂缝充填而成的放射晶体状集合体。花萼有单芯、双芯、三芯和无芯数种,与竹叶菊、绣球龙葵菊、蒲叶菊和金钱菊等花形相类似。雕琢艺人利用菊花石这些特点,精工雕琢,理出花瓣,添枝加叶,浮雕成不同的菊花造型。

  菊花石的发掘、雕刻成工艺品,大约始于清乾隆年间,但当时只作宫廷贡品,后来才流传民间。

  据《故宫博物馆院刊》记载:“清代内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砚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约七八寸不等。”

  乾隆年间的菊花石雕多为石砚等小型文房用具,内府中藏有菊花石砚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约七八寸不等。

  至清末,菊花石雕已相当发达,浏阳县内有石雕艺人20多人,并有阳长厚开设的“补天石菊花石雕作坊”开业,产品有砚台、笔筒、水池笔架、镜屏、帽筒等AG尊龙凯时,技法由浅刻、平面刻过渡到浮雕、半浮雕、镂空和圆雕等。花形也由简到繁,如“梅兰竹菊”四君子、蝴蝶采菊、蜜蜂采花、金鸡采菊等作品,成为工艺美术珍品。

  1910年,在清政府举办的南京南洋劝业展览会上,与湘绣同获殊荣的,还有浏阳老艺人戴清升雕刻的“仿古假山”菊花石雕,荣获“稀世珍品奖章”二枚。1915年,同为戴清升所雕的梅菊瓶和梅兰竹菊横屏展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并被誉为“全球一”。1929年英皇二世受冕盛典庆祝大会上,中国政府赠送的菊花石工艺品,博得英国女皇和各国公使的高度赞赏。

  1959年,国庆十周年,浏阳人民将一尊巨型立体雕件“石菊森山”呈献北京人民大会堂,供各族人民观赏。菊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陈继武1996年的作品《五龙花王瓶》获首届菊花石雕展“特等奖”;2000年作品《傲霜图》获中国第二届特产文化节“金奖”。2006年,菊花石雕艺人苏波创作的《绝代双娇》在中国“百花杯”大赛中捧回银奖,浏阳菊花石雕再度名扬四海。

  2011年5月23日,石雕(菊花石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56。

  现今,菊花石雕技艺有平雕、浮雕、圆雕、线刻、镂空刻、立体刻、综合刻等处理手法。

  菊花石雕工艺分为采料、选材、开花、造型设计、雕刻、打磨、上色AG尊龙凯时、配座八道工序。

  第二步:选材。选材即“相石”,通过相石摸准石料的优劣、花形、纹理、石质等情况,然后再确定恰当题材。

  第五步:雕刻。菊花石雕刻手法包括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立体刻、线刻、综合刻等,其雕刻程序可概括为:

  1.先外后内:大坯,先打外沿边角、皮层,再清理内面裂纹、杂石;细刻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5.内径小外径大:孔洞雕刻时保留设计线。雕内孔,琢面小于设计线;雕外沿,琢面大于设计线.内厚外薄:内质厚可保证作品有坚实质地,外观薄使作品看上去玲珑轻巧。

  第六步:打磨。先用砂轮进行磨削,再进行抛光,同时磨去边缘的角槽,使花形轮廓清晰,细腻光滑。

  菊花石雕的制作工具:主要分为凿、油石、铁锤、砂布四大类。每大类根据实际操作要求又分为多种型号,如凿可分为平凿、圆凿、月牙凿、斜凿、尖凿,还可分为大、中、小多种。油石可分为柱形、圆柱形、条形、半圆形、锥形等。

  菊花石雕融自然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既具观赏性,又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历来为馈赠之佳品。

  因根据材料造型,所以每件菊花石雕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近年来AG尊龙凯时,菊花石原料日渐稀少,菊花石雕传统工艺面临濒危之境。

  菊花石雕能誉满全球,老艺人戴清升功不可没。戴清升(1889-1987)于清光绪十五年出生于浏阳永和菜花洲一佃农家。仅读私塾一年半,13岁投师黄家权学习菊花石雕。出师后,自立门户刻石为生。21岁时他精心刻制了《仿古假山》在“南洋劝业会”展出,获大奖。民国四年(1915),他费时一年,刻成《菊花瓶》和《梅、兰、竹、菊》横屏,参加马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与会者赞叹为“全球唯一品”,名声远播。于是创办了“全球一菊花石作坊”,着力精雕产品,远销日本、欧、美各地。日寇侵浏时,作坊遭劫,艺人改行。但他痴心不改,在以种菜养猪糊口之余,仍致力于菊花石雕工艺。

  1956年,戴清升被邀请参加了湖南省工艺美术工作会议,受到鼓舞,便邀集汤耀彩、李光发等7位雕工,在浏阳县城成立了“浏阳县全球一菊花石雕生产合作小组”,他任技术指导,设厂和门面于升平街。仅半年时间,就有大小产品80件问世,当时由县供销合作社领导生产与销售,且有精品上京参展,戴清升菊石雕更加名声远扬。

  1979年,90岁高龄的戴清升又雕出了高58厘米、直径30厘米的菊花石雕《争艳》,作品气势磅礴,朵朵洁白的秋菊隐现在云流雾霭之间,意境深邃,生机盎然。这幅作品今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时戴清升所雕的《金凤拂菊引彩蝶》,在菊花丛中巧妙地配上飞碟,有一种自然、和谐之美。这件作品在198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中,获优秀创作设计奖。

  1961年他被调往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研究菊花石雕与培训学徒工作,但未曾停过刻刀。1972年,浏阳县新建菊花石工艺厂,这时他已年逾八十,仍经常回县指导与培训学员,孜孜不倦。

  戴清升从艺85年,共刻了菊花石作品1000余件,各具情趣。其中在全国展出的有《和平花》、《蟹藻花》、《秋霜傲菊》等。他雕刻的《石菊假山》、《争艳》被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内。《金鸡踩菊》、《石菊吐艳》等曾到数10个国家展出。1982年,他已92岁高龄,仍创刻了《金凤拂菊迎彩蝶》,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和创作设计奖。

  戴清升技艺精良,不仅继承了传统技法,且有创新。在相石取材上,他创立了构思以花为主因材施艺,造型以形为主借形就势,去杂以质为主化瑕为瑜的“三为主”原则。在技法上,从线刻、浮雕发展到平面圆雕、主体镂空雕,创造了尖平、斜平二凿刀,克服了因石质硬脆难以精细雕刻的困难。在传统品类上,淘汰了粗制实用品,保留了有欣赏价值实用品,发展了欣赏艺术品和装饰品种,使我国这一独一无二的特色工艺品精益求精,精品不断。

  戴清升荣获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其名入选《中国艺术家辞典》、《工艺美术辞典》。他是湖南省政协委员、省工艺美术学会名誉理事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在他96岁寿辰和从艺85周年庆祝大会上,省文联主席、全国知名作家康濯赞他:“菊花石艺夺天工,赢得五洲传国誉”。

  曹明珠,男,1949年生于湖南浏阳。从事菊花石雕创作40余年。现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菊花石雕国家级传承人。

  在数十载创作生涯中,曾先后设计创作菊花石雕作品2000余件。并首创菊花石圆雕,镂空透雕技法,弥补了菊花

  1985年,创办“明珠艺林”,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创作人才,为浏阳菊花石这一艺术瑰宝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肯定和表彰。2009年8月,“明珠艺林—曹明珠菊花石雕珍品馆”被正式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菊花石雕传承发展基地。

  [1] 陈先枢.长沙工艺美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访古湖湘百家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