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邁開步子交出“創新答卷”
本報記者 龍躍梅
廣東省去年研發經費支出超3800億元、十年增長超過2倍,占GDP比重3.14%,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十年增加8倍,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8月31日,在中共廣東省委“中國這十年·廣東”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列出的一系列數字,讓人印象深刻。數字的背后,是廣東這十年用沉穩的“步伐”,交出的優秀“創新答卷”。
先看基礎研究。廣東這幾年,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從2017年的10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0億元,翻了一番多。今年廣東還明確提出,省級財政把1/3以上的科技經費投向基礎研究,完善長期穩定持續投入機制,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投向基礎研究的合力。“基礎研究需要持續穩定的投入,需要耐得住性子。”王偉中堅定地說。
再談技術攻關。廣東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等九大重點領域,組織實施9批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在5G、超高清視頻、高端電子元器件等領域打破了一批技術瓶頸。
成果轉化也表現搶眼。廣東科技成果轉化的數量、質量和速度在全國領先,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特別是企業的創新能力非常強,目前廣東省約90%的科研機構、90%的科研人員、90%的研發經費、90%的發明專利申請都來源于企業。
實踐出真知。“在實踐中我們深刻感受到,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人才、投入、環境、產業等各環節全面銜接、相互支撐。”王偉中朗聲說,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圍繞建設更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提出要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廣東科技和產業創新優勢在新的高度立起來強起來。
談廣東科技創新,離不開談大灣區。廣東加快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成體系布局建設東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鵬城云腦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港澳共建20家聯合實驗室,推動1萬多臺大型科學儀器面向港澳開放,累計跨境撥付財政科研資金3億多元。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科技灣區,也是人文灣區。“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我們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積極攜手港澳共建人文灣區,成功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媒體峰會等一系列活動,文化交融和產業合作越來越深入。”廣東省委新聞發言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建文現場發出邀請,廣東正加快推進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誠摯歡迎大家常來走一走、看一看,親身體驗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一流灣區的文明之光和文化魅力,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
來大灣區,辦事便捷。廣東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務副省長張虎透露,廣東將“粵康碼”與海關出入境健康申報集成,實現粵澳健康碼互轉互認,保障兩地居民正常往來。200項高頻政務服務泛珠九省區“跨省通辦”,56項廣東政務服務在港澳地區實現“跨境通辦”。
十年,廣東扎扎實實辦好自己的事,經濟實力實現連年躍升,高質量發展邁出大步。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7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2.4萬億元,經濟總量連續33年居全國第一,人均生產總值從5.23萬元增長到9.83萬元。
- 9-8· 廣東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 9-8· 廣東推出11條措施保障項目用地用海需求
- 8-29· 廣東省出臺企業首席數據官建設指南(附圖解)
- 8-18· 廣東推動區縣級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
- 8-15· 廣東將建首個“數字金融+高端制造創新示范基地”
- 8-11· 廣東高速公路養護服務2025年滿意率要達90%
- 8-8· 廣東發布首個智慧家庭病房
- 8-1· 廣東:珠江潮涌 再啟新程
- 7-28· 廣東乳源:發展產業促振興
- 7-18· 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生態產業化 青山變“金山”